市人民医院“一站式零距离协办服务”常态化
作者:安徽省 来源:宁波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20:26:03 评论数:
温枢刚代表说,华电集团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按照先立后破的要求,将风光电作为公司中长期增量主体,积极发展水电,持续推动煤电功能调节型电源定位,积极谋划和稳妥拓展储能、氢能等新兴业务发展,布局低碳减碳零碳技术。
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2021年3月,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十省区积雪较2020年同期分别偏少15.1%和10.9%。
2021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沙源地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全国平均霾日数21.3天,较2020年减少2.9天,较2016年减少16.6天。其中,2021年3月13日至18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强。据气象观测、卫星遥感与环境监测分析,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
受5-9月辐射和高温偏强等影响,气象条件较2020年不利于臭氧浓度下降。据气象观测、卫星遥感与环境监测分析,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大气环境持续改善。一问:什么是新污染物?任勇介绍,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任勇表示,新污染物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危害比较严重。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在产在用的有数万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新化学物质,其生产消费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多数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不明显,可是一旦发现其危害性时,污染物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进入环境中
任勇说,生态环境部定期对中高风险等级地区开展集中调度。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任勇介绍,2021年底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比2019年底提高了39%。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30日表示,从调度情况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理处置情况平稳有序,处理处置能力充足。今年年初以来实行每日调度,指导督促重点地区严格落实两个100%工作要求,即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他表示,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约七成的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日处置负荷率在50%以下,涉疫情医疗废物做到日产日清,此外还储备了较为充足的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可随时启用。此外,具备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近200万吨/年。
医疗污水方面,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做好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处理环境监管工作,加强对定点医院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接收定点医院和集中隔离场所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动态监管,对发现定点医院存在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运行不规范、医院污水消毒不到位等问题,均已督促当地立即整改。近期我国多地出现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定点医院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满足需求,运转正常其中,绿色低碳是重点任务。
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达到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00个考核断面(含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0%,无劣Ⅴ类断面。减碳成效显著,碳市场各类碳排放交易累计成交额超30亿元,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开展减污降碳技改试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研究。超额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过去一年,在全市及区域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年度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完成93家重点企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全市降尘量均值同比下降近20%。今年将实施PM2.5和O3协同治理今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本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词。重污染日8天,同比减少2天,空气质量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市域内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区域协同治理方面,加强京津冀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急联动,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完善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强化受污染建设用地全过程环境管理。
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污染治理。部门联动开展点穴式执法、黑加油车、流域水环境等专项执法行动,公安机关破获环境领域刑事案件173起,办理环境领域行政案件63起。
去年本市发布国内首个符合超大城市特色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13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依法征收环保税10.48亿元,同比增长11%。此外,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七年实现改善。
推动出台节水条例,开展清管行动,推进水生态监测评价和水生态修复试点。空气优良天数288天、大气污染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昨天(3月3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2021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2021年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法治的力量在环保领域持续彰显。报告显示,去年本市持续优化机动车结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68万辆,累计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近11万辆,国五及以上车辆占比超70%,车型结构全国最优。大气污染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浓度分别为33、149微克/立方米,六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改善被誉为北京奇迹空气质量改善的成绩单格外亮眼。
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做好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承建。
污染治理依然力度不减。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行动,实施PM2.5和O3协同治理,开展氮氧化物(NOX)减排和VOCs治理专项行动,强化移动源、生产生活、扬尘等重点领域精细化管控。
根据报告,按照国家部署和本市要求,今年将推动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文件,确定重点领域减碳目标任务,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优良天数288天、占比78.9%,一级优天数114天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生态保护的监管规划。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规划》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体系为主线,提升生态保护监管协同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美丽中国根基。到2025年,将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监管政策制度和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生态监测监督评估网络,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遥感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范围全覆盖,自然保护地不合理开发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的五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监督性监测、推进生态状况及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完善生态保护监督执法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和提升生态保护监管协同能力等任勇说,新污染物治理之所以难,在于其所具有的五大特征,即危害比较严重、风险比较隐蔽、环境持久性、来源广泛性和治理复杂性。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为新污染物治理打下较好的基础。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在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行动中,已淘汰了20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筛、评、控和禁、减、治。